【永續新鮮事】遠見:矽谷早已不只是「矽」谷 而是科技谷

     史丹佛大學的史丹佛國際研究院(SRI,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),外面停車場有一石碑竟寫著中文:「為人群增幸福,為萬世開太平」,標示著成立宗旨。進到大廳,展示架上大大標語寫著「創新的遺產」。     史丹佛國際研究院也不斷將研發成果,獨立成許多新創公司。

     從外地搬到矽谷35年、已在史丹佛國際研究院工作七年的現任總裁希辛斯基(Stephen Ciesinski),接受《遠見》專訪,暢談他眼中的矽谷,與未來科技的變遷。以下是遠見專訪精華摘要:

     矽谷的發展,如果從1939年HP成立算起,75年了,所以是花了很久時間,才能成就現在的矽谷。

     早期的矽谷離創新中心還遠得很,主要是半導體,就像今天的台灣一樣,主要是晶片與設備的製造商。當時還很少軟體公司、很少醫療設備公司、除了晶片科技外,幾乎沒別的。

     那時候,矽谷通常指的是聖荷西(San Jose)到帕爾拉爾托(Palo Alto)這一帶而已,範圍很小。

     但35年後的今天,這裡產生了許多不同形態的科技。我覺得矽谷最有趣的是,每一到兩年,就會出現新的想法,新的市場,形成新的產業。社交媒體、自動車、搜尋技術、基因學、各種醫療設備、應用軟體等,都在這裡發生,所以現在已經不是「矽」谷了,而是科技谷,研究技術谷,比矽也就是晶片科技廣多了。

     此刻矽谷真的攀上新的高峰,來自全世界的公司都要在矽谷成立研發中心。因為大家都知道這裡有創新、有很多聰明的人才、是世界級的。

     近幾年來許多國家會派代表來,問如何在他們自己的國內,最好一年內就創造出一個矽谷,我會說,實在不可能。矽谷也是花了很久時間才打造出來的。

資料來源:遠見雜誌

發表迴響